【胸有成竹的故事】“胸有成竹”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出自宋代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在做事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心中已有明确的计划或想法。
故事背景:
故事讲的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文同(字与可),他擅长画竹子,而且画技高超,栩栩如生。当时有一位叫苏轼的诗人,非常欣赏文同的画作,并经常向他请教绘画技巧。
有一次,苏轼问文同:“你画竹子的时候,是不是先在心里有了竹子的样子,才开始动笔?”文同回答说:“是的,我画竹子之前,心中已经有一幅完整的竹子图像了,所以下笔时才能得心应手。”苏轼听后感叹道:“这真是‘胸有成竹’啊!”
从此,“胸有成竹”便成为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在做事情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心中有数,信心十足。
“胸有成竹”的故事来源于古代画家文同与诗人苏轼的对话,强调了事先准备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用于艺术创作,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也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件事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从而能够从容应对。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胸有成竹 |
出处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 |
主要人物 | 文同、苏轼 |
故事来源 | 文同画竹前心中已有竹子形象 |
含义 | 指人做事前已有充分准备,心中有数 |
使用场景 | 工作、学习、生活等需要准备的场合 |
现代意义 | 强调事前准备与心理建设的重要性 |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体会到: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日常生活中,提前思考、充分准备,都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