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逢敌手历史典故】“棋逢敌手”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双方实力相当、难分高下。这个成语背后蕴含着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体现了古人对棋艺的重视以及对公平较量的推崇。
一、历史典故概述
“棋逢敌手”最早见于《晋书·王坦之传》。据记载,东晋时期有一位名叫王坦之的名士,他擅长围棋,棋艺高超。有一次,他在与一位名叫谢安的名士对弈时,两人棋风各异,互有胜负,难分伯仲。谢安称赞王坦之说:“君之棋艺,可谓‘棋逢敌手’矣。”这句话后来演变为成语,用来形容双方实力相当,彼此都是对方难以轻易战胜的对手。
这一典故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对棋艺的热爱,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才智和技艺的尊重。
二、
“棋逢敌手”出自《晋书》,原指在棋局中遇到实力相当的对手。后引申为比喻双方势均力敌,难分胜负。该成语强调了公平竞争和实力相当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古代文人之间的交流与切磋精神。
三、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说明 |
成语名称 | 棋逢敌手 |
出处 | 《晋书·王坦之传》 |
原意 | 在棋局中遇到实力相当的对手 |
引申义 | 双方势均力敌,难分高下 |
故事背景 | 王坦之与谢安对弈,二人棋艺相当,谢安称其为“棋逢敌手” |
文化内涵 | 体现古人对技艺的尊重、对公平竞争的推崇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形容双方实力相当,比赛或竞争中难分胜负 |
通过这一典故,我们不仅能了解成语的来源,还能感受到古代文化中对智慧与技艺的敬重。在现代,无论是体育竞技、商业竞争还是学术研究,“棋逢敌手”都是一种值得尊敬的状态,代表着高水平的较量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