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事有余的上一句】“败事有余”是一个常见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做事不成功,反而把事情搞砸了。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行为不当、结果糟糕的人或事。那么,“败事有余”的上一句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
一、成语来源与含义
“败事有余”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子犯曰:‘战而胜,则君之福也;战而不胜,若以吾众,败事有余。’”这里的“败事有余”指的是如果战败,将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和失败。
现代汉语中,“败事有余”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做事情时不仅没有成功,还导致了更坏的结果,甚至让事情变得更糟。
二、“败事有余”的上一句
根据原文出处,《左传》中的原句是:
> “战而不胜,若以吾众,败事有余。”
因此,“败事有余”的上一句是:
> “战而不胜”
也就是说,在《左传》的语境中,“败事有余”是紧接在“战而不胜”之后的表达,表示如果战争失败,那么就会带来更多的麻烦和失败。
三、总结对比
成语 | 上一句 | 出处 | 含义 |
败事有余 | 战而不胜 |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 表示事情不仅没成功,反而更加糟糕 |
用法 | 常用于批评人或事的失败后果 | - | - |
四、使用场景举例
1. 工作场合:
“他没有做好前期准备,结果项目推进困难,简直是败事有余。”
2. 历史评价:
“这位将领在战场上屡战屡败,最终导致全军覆没,真是败事有余。”
3. 日常对话:
“你这次计划太草率了,结果不仅没成功,还搞得一团糟,真是败事有余。”
五、注意事项
- “败事有余”多用于负面评价,使用时需注意语气和场合。
- 其实质是强调“失败后更糟糕的结果”,因此在使用时要结合具体情境。
- 该成语虽源于古代文献,但在现代口语中仍广泛使用。
六、结语
“败事有余”的上一句是“战而不胜”,出自《左传》,体现了古人对失败后果的深刻认识。在现代语境中,这一成语被广泛用于描述因失误而导致更严重后果的情况。了解其来源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