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注金融科技,宁波银行又有“新故事”可讲了?
文|新熔财经
作者|宏一
公司业绩与股价表现,是正相关关系吗?
宁波银行的投资者用亲身经历告诉你,不是!
“城商行之王”宁波银行最近的业绩可谓是十分能打,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宁波银行营收175.09亿,同比增长5.78%;净利润70.13亿,同比增速6.29%。报告期内,宁波银行资产总额达到28882.06亿元,较年初增长了6.51%,净息差为1.9%,环比上涨2bps。
奇怪的是,宁波银行业绩红火,股价却颇为低迷,从去年12月初至7月4日收盘,宁波银行的股价一直在19元—25元的区间内震荡。
(图源:雪球)
要知道年初至今,银行板块累计涨幅达到17.02%,在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一,这样的反差之下,难怪会有股民和投资者在财经网站上发帖“涨似乌龟跌如兔,宁波银行没有救”“天天垫底,银行板块全红你绿”……
资本市场表现欠佳,为了夺回城商行“尖子生”的荣誉,宁波银行开始将发展重点放在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上,这能否助其扭转股价颓势?
修炼金融科技“内功”
选择推动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宁波银行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有自己的考量。
首先,进入“十四五”时期以来,银行数字化转型呈现加速度的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特别指出,要“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去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也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位列五篇大文章之首,被提升到了战略部署的新高度。因此,宁波银行提升科创能力,既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又有利于把握政策机遇。
其次,金融科技的运用也有助于降本增效。
以宁波银行推出的财资大管家2024版为例,其已经具备十大易用场景,分别是易查询+、易交易+、易外汇+、易票据+、易融资+、易发薪+、易报销+、易预算+、易采购+、易直联+,并开发了500多项易用功能的数字化集成方案。
不仅将单一功能整合为场景应用,为企业提供场景化服务的新体验,还带来了更开放、更高效、更稳定的金融科技形态。
与此同时,通过持续深化“科技+专业”赋能体系,从2024年一季报看,宁波银行的成本收入比为31.53%,是过去两年的最低水平,环比下降了7.46%。
最后,长期来看,金融科技公司显然要比银行更具有成长性和想象力,用金融科技作为面向新质产业的跳板,或许会为宁波银行带来新的价值重构的机会。
所以为了做好这件“难而正确”的事,宁波银行的决心和诚意颇足。
从投入上看,宁波银行每年会将5%左右的营业收入投入到金融科技建设上,5%是什么水平,以2023年为例,宁波银行的营收为615.85亿,那么5%就是将近31亿元,对于一家城商行而言,这绝对算得上是巨额开销。
幸运的是,靠着“砸钱”,宁波银行确实在金融科技方面砸出了一些成绩。
截至7月,宁波银行现有300多套科技系统,凭借自主掌握的核心代码和技术,各项系统还能紧跟市场变化,快速迭代升级,满足客户的各项需求。
此外,财资大管家、鲲鹏司库、波波知了、五管二宝、宁行云等由宁波银行开发的金融科技产品,也受到了不少客户的青睐。
其中,“鲲鹏司库”企业APP客户数已经突破30万家,财资大管家客户数突破1万家,年交易量突破10万亿元。
不过,想要仅凭这些成绩换取资本市场的信任,或许还不够。
宁波银行能否打赢“股价保卫战”?
宁波银行现在的股价好像有些萎靡不振,可是在2019—2021年的3年间,宁波银行的股价涨幅高达160.91%,位居全部上市银行第1位。
宁波银行市值更是一度高于浦发银行、中信银行等股份行,2023年还在扣非净利润上实现了对北京银行这个城商行“前一哥”的超越。
股价暴涨,净息差较高且抗周期能力较强的零售业务功不可没。
然而,宁波银行享受到零售的相对高收益,也就要忍受零售环境的变化带来的业绩阵痛。
在当下民众资产负债表需要修复、收入预期有待提升的背景下,零售业务经历业绩增长与坏账率攀升的困局,使得宁波银行业绩的高增长预期被大幅削弱,为了提振股价,宁波银行选择投向金融科技的“怀抱”。
但想要金融科技成为第二个零售业务,帮助宁波银行修复估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方面,宁波银行打造的金融生态系统,还不能直接形成有力的利润增长点,无法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另一方面,缺乏能够深入理解科技创新项目技术特性、行业发展趋势的专业人才,也是宁波银行推动金融科技与金融服务融合的一大难题。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为了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宁波银行近年来通过提供科技贷款、绿色金融贷款、人才贷款以及各种综合金融服务,并特设专门的科技支行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全面专业的服务。聚焦“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宁波银行还针对企业经营及资产特征,推广科技质押产品。
可问题在于以科技金融力量赋能企业数字化升级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隐患。
第一,科技企业的技术特性和市场变化不具有统一、规范的标准,这就导致宁波银行必须要在项目评估和贷后监控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第二,科技创新项目多数需要较长的研发周期和市场培育期,势必会造成长期的资金占用和收益延后,再加上即使项目成功,银行只能收取固定利息,难以享有企业高成长带来的发展红利,风险与收益不匹配,需求端与供给端也产生了较大的期限错配。
第三,科技企业细分行业众多、技术门槛高、专业性强,缺乏担保资金和抵质押物。
即便针对这一问题,宁波银行推出了知识产权质押产品,但知识产权价值难以评估,尤其是一些高度专业化或仅在特定领域内有应用价值的知识产权,潜在市场需求有限,国内现阶段尚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确权、交易机制,因此,宁波银行或许难以通过处置知识产权弥补违约损失。
如此看来,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打大文章”,其实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宁波银行除了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外,也可以尝试借鉴和参考部分同行的“打法”。
比如,作为国内最早探索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商业银行之一,杭州银行实行的是客户ABC分层标签管理,其中A类是泛科技客群,即有政府相关部门背书的客群;C类一般是投资机构主投或参投的,即有投资机构背书的客群;B类是介于A类和C类之间的客群。
通过标签化画像管理,极大的提高了审批效率,同时还设立了专业科创审批中心,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敢贷”的问题。
又比如兴业银行采用“技术流”评价体系对企业进行了评级,从知识产权、研发投入、团队实力、所获奖补等多维度选取针对性、关键性、可量化的指标,通过定量化分析对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通过把科创企业的技术“软实力”转换为融资的“硬通货”,截至2023年末,兴业银行科技金融客户15.96万户,较年初增长30.61%;科技金融贷款余额8270亿元,较年初增长27.84%。
宁波银行能否集各家所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模式,精准把握科技与金融的融合点,并借助金融科技的发展,有效提振投资者信心,提升业绩和股价,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不过,随着科技金融这一信贷新风口持续推动银行业业绩回暖,各大银行不约而同的都在加快推动科技金融发展,留给宁波银行的时间或许已经不多了。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文章转载自:互联网,非本站原创>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 07-10
- 07-10
- 07-10
- 07-10
- 07-10
- 07-10
- 07-10
- 07-10
最新文章
- 07-10
- 07-10
- 07-10
- 07-10
- 07-10
- 07-10
- 07-10
- 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