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之城再出发:常州,为何瞄准了合成生物?
以全省4%的面积,贡献8%的经济总量。
去年,常州一举迈入了GDP万亿之城,成为人口最少,人均GDP排名第六位的网红城市。
今年年初,常州又打响了“新能源之都”的品牌,GDP增长50%的同时,单位GDP能耗下降了三分之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三成。
与此同时,凤凰传奇也连带着常州的蒋副市长齐齐登上热搜,常州这座低调内敛的城市,猛然聚集了全网的注意力。
万亿之城的下一步是什么?
6月14日,正解局应邀再赴常州调研。
意外发现了常州的另一张王炸......
在说这张王炸之前,我想先回顾一下常州是怎么成为“新能源之都”的。
今天,我们都说城市的发展,要追热点,要抓住热门产业,时不我待。
但常州之所以成为热点,并不在于“追热点”,而在于“造热点”。
早在2009年,时任常州市委书记范燕青就提出:常州要加快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建设创新强市。
从那时起,常州就锐意改革,聘请多位有专业能力的学者教授,去担任各个部门的领导。
其中就包括今天火遍全网的蒋鹏举副市长。
当时的蒋市长还在牛津大学生物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自己都没能想到会被常州聘任为科学技术局的副局长,并分管生物医药工作。
之后,常州就有了科教城,有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产业园区。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10多年来,常州锻造出了一批“懂科技、知产业、晓市场、精管理”的专业人才管理队伍,顶尖人才的集思广益,确保了常州产业投资决策的科学化。
在深入了解产业规律的基础上,推动政府基金+产业基金+市场基金的导入,在政策扶持和税收减免上给予参与企业相当的实惠,积极撬动新产业、新产能的发展。
宁德时代、理想汽车、比亚迪等明星企业纷纷慕名而来,布局常州。
10多年来,常州的打造创新强市的政策从未变过,对于科技企业扶持也从未断过。
拒绝后任不理前任账,拒绝签约协议不算数,这是常州历届主政官员不可多得的宝贵品质。
宁德时代、理想汽车、比亚迪等明星企业纷纷慕名而来,布局常州。
链主企业的进驻,吸引了大批的订单,也带动了产业链的升级,就“专精特新”企业而言,常州已经连续三年新增数全省第一,居二线城市首位、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罗马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一座城市的产业成绩也不是一夜能够成就的。
政府积极有为,产业扎根市场。
10多年来,常州的产业和资本实现了一场双向奔赴。
不过,常州的创新力量还不仅仅是当下热门的新能源、光伏产业。
眼下,常州还在发力另一条赛道——合成生物。
一直以来,合成生物学都被誉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是21世纪颠覆性前沿技术之一。
尤其是在今年,“合成生物”概念已经掀起一股热潮。
从人造肉到肿瘤的治疗,从农产品的增收抗害到新材料的应用。2022年,全球合成生物市场规模为139.8亿美元,行业预计市场将在2027年将扩增至387.3亿美元。
从细分市场看,全球合成生物也在多领域呈现出了高速的发展前景。农业、食品饮料市场预测在2022年至2027年间,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56.4%、45.5%。
2020-2050合成生物学预计每年直接经济影响
来源: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analysis ,东吴证券研究所
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天伟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上表示,生物经济将有望成为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数字革命后的第四次产业革命。
可以说继新能源之后,未来最有可能得到高速成长的产业,就是合成生物产业。
不过,合成生物的发展,面临的挑战要比新能源产业大得多。
首先,合成生物学集合了众多基础科学以及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膜科学、计算机科学等跨学科领域。
从基因编辑到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要历经无数次的科学实验,同时还需要科研、教育、管理、资本等多个合作参与方。
合成生物学制造过程
来源:2022年天风证券研究报告
因此需要从顶层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治理等方面切入,链接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形成一个“产学研”多层次、综合性的协作网络,构建高度“会聚”的生态系统。
而在这个过程中,普通企业很难有能力撬动各方资源,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组织牵头,靶向发力,通过政策引导来凝聚力量。
为了抢抓合成生物学赛道风口,打造合成生物产业的创新高地,常州成立了合成生物专班,整合了本市原有的医药、医美、大健康及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资源,提出了共建未来合成生物新赛道的理念。
第一步,整合资源,摸清产业。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常州市生物领域的主要企业已有72家。
其中高企32家、规上企业31家、“专精特新”企业22家,上市公司2家,潜在独角兽2家。汇集了创健医疗、药物研究所、常茂生物、康润生物、三高生物等一批重点企业。
众多生物企业的汇聚,是常州做大合成生物的有生力量。
第二步,群策聚力,做大平台。
为了搞好合成生物,常州科技局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还积极推动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金坛合成生物产业园、西太湖合成生物创新产业园等3个产业园的布局。
同时搭建了南师大常州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华大工程生物学长荡湖研究所等6家创新平台。
其中南京师范大学是江苏省乃至长三角范围首个拥有本科合成生物学专业的高等院校。
从产业平台看,常州的生物产业平台在国内是第一梯队水平。
此外,常州还成立了由4所高校、4个科研院所、38个重点企业共同打造的合成生物产教融合共同体,合力推动常州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在建项目有21个、总投资超100亿元。
第三步,筑巢引凤,广纳人才。
2024年,常州合成生物产业的推进再次加速,为了吸引学术大牛,常州将黄和院士列入常州首批“龙城英才计划”战略人才资助对象,并给予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5月18日,常州还举办了2024“顶尖科学家江苏行”暨长三角合成生物创新创业大赛的启动仪式,邀请到了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出席活动并作主旨报告。
赛事是吸引人才汇聚的重要平台。
通过赛事搭建,常州高新区管委会就分别与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就共建“江苏常州中心”进行签约;与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就合成生物技术进行战略合作签约;与超非凡(上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赛睿杰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一众生物创新企业签约。
以赛促投,以面聚体。
从常州合成生物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来看,常州的思路,就是聚力产业发展,建立相关产业基地,推进科技人才的双招双引,从而引导创新资源向合成生物产业倾斜。
接下来,常州还将通过组织开展“揭榜挂帅”等科技攻关的手段,打造优秀的创新平台,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吸引合成生物的全产业集群,为技术的市场化打下坚实基础,从而形成从产业到商业的正向循环。
科技为本,项目为王,打造千亿产值的新质生产力,这就是常州的“万亿之城再出发”。
从“新能源之都”的实至名归到合成生物的扬帆起航,可以说常州聚焦产业投资,久久为功的定力,是其区别于其他城市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可以说,没有“科技强市”的高瞻远瞩,就没有今天常州发展的“时”与“势”。
没有10多年如一日的耕耘积累,也不会有今天常州晋升“万亿之城”的基础。
10多年来,常州打造创新强市的政策从未变过,对科技企业的扶持也从未断过,拒绝后任不理前任账,拒绝签约协议不算数,这是常州历届主政官员不可多得的宝贵品质。
今天,我们格外强调“耐心资本”,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过去很多地方政策体系的稳定性不够,导致企业和资金不敢长期投入,以至于最后成了“烂摊子”。
要想资本有耐心,首先要有制度上的恒心。
什么是制度的恒心?
常州就是一面镜子,从2009年到2024年,常州锚定科技强市的目标,在发展未来产业道路上,常州始终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不断推进贸易投资的便利性、规范性。
营商环境是一个城市的产业吸引力所在。
在硬件建设上,常州坐拥1座国际机场,5座高铁站,其便利程度,冠绝苏南。
在软件建设上,常州持续鼓励壮大民营资本,持续鼓励企业家精神,持续构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特别是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常州不怕试错,给予了市场主体足够的宽容和试错空间。
就合成生物产业而言,常州做到了想企业之所想,解产业之所痛,从顶层设计上就着力解决行业相关的难题,从“政—产—学—研”等多环节着手,形成一套紧密合作的体系,打通了从研发到生产再到商业化的全链条过程。
也正是这种保姆式的服务,让常州的合成生物产业,在今天形成了强大的集聚效应。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常州的“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相融合的模式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为中国面向高端前沿产业的突围,提供了思路。
“勇争一流、耻为第二”,这样的常州,还能走得更远!
文章转载自:互联网,非本站原创>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
- 06-18
- 06-18
- 06-18
- 06-18
- 06-18
- 06-18
- 06-18
- 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