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每日快讯

每日快讯

打着“老百姓”的名头,却做着伤害老百姓的事?

2024-06-07 17:01:39
导读 作者 | 曾响铃文 | 响铃说我是真没想到,到本地线下药店买个药,给我买迷惑了。自从年初再阳,加上每天加班加点工作,咳嗽一直断断续续...

作者 | 曾响铃

文 | 响铃说

我是真没想到,到本地线下药店买个药,给我买迷惑了。

自从年初再阳,加上每天加班加点工作,咳嗽一直断断续续没有断根。

本想着挺一挺就自然好了,谁知道最近又恶化了,剧烈咳嗽,咳得都要呕吐那种。

没办法,到医院看了下,细菌感染上呼吸道,再不治可能要肺炎了,必须要吃抗生素。

医生说暂时不算很严重,给开了阿莫西林,让我到外边药店自己去买药。

湖南,我的家乡,也是我工作生活的地方,在医疗资源上是很丰富的,除了全国知名的医院,本地还出了包括老百姓、益丰等在内的知名大药房品牌,店面不仅遍布省内,还开到了全国各地。

“老百姓”,这名字就很接地气,我对这样的线下药店自然十分信任,拿了医生的处方就找到了这个本土最大的连锁药店门店。

门店比较大,药品很丰富。我走进去,掏出处方给正弯腰盘点药品的店员,说要阿莫西林。

让我迷惑的事情来了,店员弯着腰继续她的工作,也不抬头看处方,而只是问,“要多少?”

作为一个自认为还算讲究规则的人,我表示根据处方来,医生说开多少就多少。

店员的回答继续让人迷惑,“都是常规药,你说要多少就行,留个名字就好。”

在我自己仔细看了处方、买了医生交待的量后,店员直接拿给我,付款、走人,最后也没让我留名字、联系之类的信息。

“交易”是结束了,但是观察了商业十几年的我,在规则被破坏下,总觉得不对劲。

回想起之前在药店经历的或者见到的各种现象,决定必须把这事盘清楚了。

或者说,也以微弱的力量,希望能推动一些有益于社会的变化。

“唯利益论”指挥棒下,本土线下药店乱象重重

根据国家规定,药店必须根据购药者持有的有资质医院医生开具的在有效期内的处方出售处方药,不仅在药品类型上要一致,在剂量、数量上也要符合。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至少本地很多药店并不十分注重合规,一些“常规”的处方药都可以直接买到。

家里的长辈长期有胃病,就经常到药店买过一种叫“奥美拉唑肠溶片”的处方药,按他的说法,“除非特别敏感”的处方药,都能无处方买到。

“有些会问处方,但你实在没处方也卖。”

事实上,至少在我个人所了解的本地药店这个认知范围内,目前的药店,“悄悄摸摸”卖点无处方的处方药,似乎已经成为某种潜规则。

其动因,从购药者角度,是“省得开处方的麻烦”,有人长期吃某种药,就直接去买。

对门店来说,则是来者不拒,多卖点药多赚点钱,利益至上。

但是,这可能还不是有关“处方药违规”的全部。

就在上个月,我在衡阳老家,拿着医院的处方到药店给老丈人去买治疗糖尿病的二甲双胍,本来店员也看处方给了4盒(医生开的大概一个月的量),后来又神秘兮兮地说,“最近店里搞活动,买6赠1,要不多买两盒就能再送一盒,反正这药也是长期吃。”

虽然最后我以这药便宜无所谓赠送为理由推辞了,但是处方药买赠推销也第一次让我开了眼界。

得亏这是要长期吃、没啥副作用的二甲双胍,要是别的处方药,买赠岂不是直接增加了服用剂量,可能造成身体损害?

为了利益、为了多卖药,本土药店们也是“拼了”。

而如果说无处方销售处方药、买赠处方药还只是“违规”,一些本土药店的操作可能还涉及“违法”甚至“犯罪”了。

这其中,最突出、最刺痛社会神经的,无疑是医保余额的滥用了。

在满是保健品甚至生活用品的某本土大型连锁药店,店员曾暗示我,可以用医保卡余额购买店里的保健品,只要“单子上写其他药品”就行。

虽然我最后拒绝了,但想必这样的行为已经在长期发生了。

湖南医保局去年公布了一大批骗保的案例,其中省内多地的药店涉及骗保。

例如,某大药房长沙县灰埠店工作人员通过联系方式招揽参保人至该店,推荐购药,将非医保目录内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生活用品等串换成医保药品项目骗取医保基金。

最终,除了处罚门店、退还医保基金、处以罚款,长沙县公安部门还对参与欺诈骗保3人立案查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本就紧张、给很多人救命用的医保基金,这样被滥用,怎么能不令人唏嘘、痛恨。

而做这些,说来说去,本土药店们无非都是为了利益。

“唯利益论”,在指挥着药店们的所有不合理、违规、违法行为。

商业思维没错,但用在药店经营要慎重

药店要赚钱,这有错吗?当然没有,市场经济时代,药店背后是企业,是企业就需要利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在线下药店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一条街能看见好几个药店的当下,本土线下药店在利益导向这件事上,走得越来越远。

只是,如果照搬照抄其他领域的纯商业思维来经营药店,可能未必合适——这是一个敏感的甚至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太特殊。

种种迹象显示,本土药店的经营,在3个方面,“深度”同步了纯商业思维下的做法,它们,又分别带来不同的后果,这也是导致前文出现种种乱象的根源所在。

1、用各种手段“创收”

竞争越激烈、僧越来越多粥越来越少,作为企业,就需要积极寻找新的营收来源,不断“创收”,这是正常的商业思维。

湖南本地的老百姓大药房,最近一两年在很多门店开始多元化经营,摆上各种保健品、生活用品,甚至还有给年轻人休憩的服务区,试图扩充收入来源。

这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

然而,当这样的指挥棒过分指导一家药企行为时,一些不好的行动就会发生。

前边说到的违规使用医保余额,把摆上货架的非药品通过医保的方式兜售给消费者,成了很多门店的选择,或者说,成了企业似乎默许但表面上不赞同的行为。

事实上,老百姓大药房在郑州,最近就“出事了”。

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曝光了老百姓大药房违规用医保卡刷保健品甚至日常生活用品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就发生在企业自己张贴的不许骗保的宣传横幅下。

最终,老百姓大药房在郑州相关部门的要求下进行了整改。但在“冰山理论”下,很难不让人担心还有更多类似的事在发生,尤其是在湖南本土发生,我个人的经历只是其中一个表现罢了。

2、员工绩效“鸡血”

如果去药店买药次数多,往往都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买同一种成分的产品,店员往往倾向于推销那些更贵的。

例如,我多次到本地药店里购买维生素C作为家庭常备药,2元钱一瓶100片,够全家预备很久。但每次到店,店员都会推荐各种维C保健品,几十、一两百一瓶,鼓吹天然的效果更好,实际上,同样的标准化学结构,一大片含有的VC量还不如2元钱包装里的一小片。

虽然最终店员在不情不愿下,还是回到货架的最底层角落里给我找出来,但是我总能感受到店员不太好的情绪。

这种情绪,直到我最近面试一个新员工时,通过他经历的讲述才理解。

在这种连锁药店,员工头上背上了各种各样的绩效考核要求。

“复方板蓝根,利润更高,一个月要卖60袋,卖不了就自己买回去。所以有人来买板蓝根,都先推销这个品。”“总体绩效不合格,会直接要求走人。”

虽然不能说同一种成分,贵和便宜的会不会有什么效果差别,但在绩效指挥棒下,显然消费者最后都买了更贵的那种。

也正是在绩效指挥棒下,没有处方买药,很多店员也乐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3、各种“套路”推销

在市场经济规则中,用各种营销方式来增加销售额,无可厚非,药店搞搞广告吸引人来买高利润的保健品,也属正常行为。

只是,如果营销技巧太“过分”,在药店这里就会变味。

先不论我所遭遇的处方药也能买赠的事,当下一种更多人普遍能感受到的现象,是中老年群体的养老金,正在源源不断输送给线下药店,换成各种名目的保健品。

我的姑妈就曾经参与过一个药店的讲座,店家承诺认真听完讲座的,会赠送一袋鸡蛋。最后讲座听完,在“讲师”的鼓动下,买了一大堆熊胆粉、灵芝破壁粉之类的保健品回来,花费三四千,而她一个月的养老金才一千多。

类似的事件在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很多人的养老金不肥,却养肥了线下药店。

这不只是一个药店经营的道德问题,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社会问题,值得警醒。

“卖药模式”代替“药学服务”,线下药店未来令人担忧

如果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利益指挥棒下的药店企业、门店行为,在根本上,又意味着药店原本药承担的“药学服务”——作为合理用药的指导者职责,被“卖药模式”所替代。

药物与健康息息相关,药店带有医疗属性和公益特性,过度商业,损害医保、损害购药者利益。

而当“药学服务”的职责被撤下,“卖药模式”甚嚣尘上,还有更令人后怕的事。

半个月前,刚刚入夏,我每年这个时候手上都会长汗疱疹,皮下小水泡,有些会凸出来,奇痒无比。

按医学的说法,这是汗腺分泌阻塞引发的过敏反应,可以外用降低这种反应的药物来缓解。

但当我去到本地一家药店,说明情况后,店员只不断推销各种“祛湿”中成药,在我坚持要买外敷药的情况下,不情不愿给了我一盒产品。

名字已经记不得了,但我一看包装,那是对抗细菌、真菌感染的外用药,与汗疱疹并不直接对症。

“药学服务”正在失灵,简单的对症,在药店里可能都找不到了。

而还有更可怕的。

因为对药店的关注,我特意请教了一个曾经的药店经营者,他透露的信息更令人害怕——与很多地方一样,本地也可能存在着不少“回流药”(通过医保卡刷取药品,最后返卖给店再次出售),尤其是心脑血管方面的药,医院开的量最多,也是回流药最普遍的领域。最后,这位朋友还不忘提醒我,三环内的药店要相对安全点。

对普通购药者而言,先不论权益问题,这些回流药如果是正品还好,万一是假药、过期药(回流时间过长),则会直接伤害身体健康,尤其是心脑血管用药,人命关天。

如果药店还是“药学服务”模式,是肯定不会允许这样的药流通的,但“卖药模式”,则不一定了。

2022年,长沙就查出过一起非法回收倒卖医保药品欺诈骗保案,一起案件的背后,更多的内幕可能还在水下。

你我家人都免不了要和药店打交道,长此以往,怎能不令人担忧。

对普通人而言,除了呼吁监管更加严厉,也只能寄希望于老百姓这样的药店企业们能够“流着道德的血液”,约束自己的行为,既然叫“老百姓”,不说造福,至少请不要伤害我们老百姓。

须知,自己从事的,不只是赚钱的营生,也关于万千老百姓的健康福祉。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文章转载自:互联网,非本站原创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