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第六险”提速!政策性长护险有痛点,商业险如何再破局?
日前,国家医保局待遇保障司长期护理保险处处长雷雯在一次论坛上指出,为确保长期护理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实施,国家医保局已与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评估标准以及评估机构定点管理办法。
雷雯还透露,下一步,将推动全国实施统一评估标准,并推进评估结果的跨区域互认,以便于异地享受待遇。同时,将研究制定与失能等级评估标准相适应的护理需求认定标准,并根据评估结果提供相应护理服务计划清单,以求实现更精准的服务与费用保障。
自2016年正式试点至今,长护险制度已在全国49个城市开展试点,超过230万人享受到长护险的待遇与保障。如今,随着长护险实施全国统一制度标准,也有望推动试点节奏进一步加快。
政策性长护险制度建设步伐提速的同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国家大力推动银发经济发展,一度被业界忽视的商业长护险也重回险企经营视野。《2023年商业护理服务白皮书》就指出,保险公司付费是商业护理服务在B端盈利的新增长点。保险与护理等健康管理服务组合式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另外,从监管层面看,早在2023年5月1日,人寿保险和长护险责任转换业务也启动试点,该政策的落地反映出商业保险机构需要在养老护理保障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那么,在市场需求迸发,政策窗口红利显现的背景下,商业长护险大发展还有多远,空间又在哪?
差异化→统一化 顶层设计疾进中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进入关键期,国家医保局将以更大的力度积极做好制度的全面落地。”5月27日,雷雯在上海长护险高峰论坛上如是表示。
的确,政策性长护险制度正在从过去的差异化试点,逐步走向全国统一。最具标志性举措便是2023年12月,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印发的《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评估管理办法(试行)》,这一政策的落地明确了长护险失能等级评估的全国统一要求,让长护险失能等级评估管理更加规范。
基于这一顶层设计的正式出台,2024年5月,国家医保局又出台了《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评估机构定点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对长护险评估机构定点管理作出了统一规范。明确了定点评估机构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并提出了四方面的监督管理措施。
这也意味着,过去长护险失能等级评估机构评估质量良莠不齐、评估失准的乱象,后续将通过监管制度得到有效的约束,更好地保障参保群众公平享受待遇,精准识别保障人群,提高制度保障的整体效能。
随着政策性长护险走向制度统一,或也预示着长护险向全国铺开的步伐正在提速,这从近年政府工作报告对长护险的提法中也可以看出。资料显示,自2019年起,发展长护险已多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2021年到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三年提及“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再度提到这一制度,并去掉了“试点”二字,指出“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无疑确定了长护险的长期发展方向。
其实,围绕长期护理险应建立全国统一的顶层制度,业界已多有探讨。中国社科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就曾指出,在长护险制度试点过程中,试点城市的制度差异非常大,为防止地方形成路径依赖,应尽快在全国统一实施长护险制度,并建议分两阶段推进。
具体而言,郑秉文曾建议,第一阶段为2023至2035年,受益年龄为60岁以上,突出长护险制度是为了应对老龄化。第二阶段为2035年后,届时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受益年龄下限可适当下降,并在精算平衡基础上将保障对象扩大到失能和失智人员。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试点长护险制度的七年时间里,成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截至目前,长护险试点工作已在全国49个城市开展,覆盖约1.8亿人,累计超230万人享受到相关待遇,年人均减负约1.4万元。此外,长期护理险的定点服务机构也达到8000家,护理服务人员约30万人。
另外,如前述雷雯所言,正在走向全国统一的长护险制度,下一步还将继续推动跨区域互认、研究制定护理需求认定标准等。
蓝海乃大 痛点待解
谈及政策性长期护理险,从长期发展来看,最大的痛点莫过于筹资难题。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97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21.1%,其中失能(失智)老人占比约为1/5,总数5000万人左右。
另据《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蓝皮书:商业保险的机遇与挑战》显示,目前重度失能人员是长护险保障的重要人群,在Katz量表评估下,我国2020—2050年的重度失能人口范围为649万至1317万人;在Barthel量表评估下,我国2020—2050年的重度失能人口范围为1238万至2480万人。可见,随着我国老龄化加速,未来失能人口数量也将进一步扩容,届时将有更多人群亟需享受到长护险的保障待遇。
然而,从现实筹资层面看,当前多数试点城市的长护险筹资较为依赖医保基金结余划拨,尚未能完全脱离医保体系,而随着医保基金运行压力增加,护理险长期可能会面临不可持续的风险。
基于政策性长护险的筹资痛点,近年各地也在尝试多元筹资方式,由政府、个人及单位分比例“买单”,尽力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不过,『A智慧保』此前也调研了解到,对于长护险个人缴费部分,一些参保人仍存有缴费意愿不足、对制度运行不理解的情况。
政策性长期护理险筹资痛点待解、多样化筹资模式初步探路之际,围绕大量老年群体的失能风险保障需求,保险业该如何填补市场缺口,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是近年业界探讨的焦点。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副院长孙洁就指出,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人们的护理意识逐渐提高,特别是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以后,会进一步产生对商业护理保险的需求,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将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商业护理保险发展机遇—中国城镇地区长期护理服务保障研究》报告也显示,在基准假设下,长期护理服务保障缺口将在2030年和2040年分别达到1.9万亿元和3.8万亿元。
事实上,对于商业长护险产品,保险公司早有探索,最早可追溯至2005年,彼时国泰人寿就推出了我国第一款商业护理保险,然而商业长护险发展十多年来,整体仍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截至2021年,商业长护险规模仅有132亿元,占健康险市场比重只有1.5%。
另有市场人士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7月,市场上共有46家保险公司销售商业护理保险产品,在售产品仅有130款。其中,健康险公司推出的产品数量最多,为67款,占比51.54%。
其实,在2013年到2016年间,商业长护险曾迎来一阵小爆发,但当时市场上的商业护理险产品很多是“挂羊头卖狗肉”,打着护理保障的名义,销售的是快速返还类的理财型保险。自2016年9月76号文和2017年5月134号文实施后,监管部门明确要求保险公司不得将护理保险设计成中短存续期产品,此后商业护理险再度归于沉寂。
不过,随着近几年我国老龄化形式日趋严峻,保险业逐渐回归保障本源,政策层面也对商业长护险持鼓励发展的态度。如2019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中就提及,鼓励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为参保人提供个性化长期照护服务;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也明确支持积极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
此外,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提升商业长护险的供给能力,2023年3月,原银保监会还发布了《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充分利用存量寿险产品开展转换业务,此举将增强消费者对长期护理保险的理解和认识,推动行业为进一步发展商业长护险积累经验。
据了解,自去年5月1日,人寿保险和长护险责任转换业务正式启动试点一年来,已有包括国寿寿险、平安人寿、太平人寿、太保寿险、人保寿险在内的多家险企开展此类业务,在公司官网开设“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信披专栏。
还有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印发的《关于适用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宣布2023年8月1日起,将适用个税优惠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范围扩大,即从医疗险扩大到长期护理险和疾病保险。
对于商业长护险的发展前景,圆心惠保首席战略官陈佳、战略企划经理邹亮也曾撰文指出,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剧的情况下,商业长护险前景可期,但一款新产品要想赢得市场欢迎,注定要付出多方面的努力。
攻克难关 打造爆款
那么,商业护理险在多重利好政策加持、市场护理需求旺盛的背景下,如何突破小众困境,迎来大发展呢?或许,正如专业人士所言,险企想要打造出一款赢得市场欢迎的产品,还需要各方参与主体付出更多努力,突破更多关卡。
首先,从产品创新层面看,我国商业长护险之所以发展缓慢,与险企缺乏充足的经验数据积累无不关系,比如难以精准测算出失能失智的发生率及持续时间、长期护理费用通胀率等,这直接导致产品定价难、开发难。
其次,从产品购买意愿看,在“养儿防老”家庭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人对护理保障的支付意愿并不强,因此商业长护险从用户需求转化为实际支付,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培育过程。
再次,险企开发商业长护险产品除了提供长期护理保障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服务内容供给,以此来提升产品的吸引力及客户的认可度。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已经有部分保险公司及市场人士在积极探索破局之道。对于商业长护险的开发,《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蓝皮书:商业保险的机遇与挑战》就指出,首先要明确定位,找准目标客户。商业护理保险目标客户应先瞄准中产以上的中高端客户群,以实现创收,吸引更多保险公司参与。在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再向中低收入客户群延伸,达到普惠目的;在产品设计层面,要拓宽年龄限制,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差异化保障;服务层面,应进一步增强保险公司与护理体系其他参与方的协同性,可鼓励保险公司向养者护理产业延伸,真正实现保险与医养健康的结合,在提高商业护理保险护理服务质量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护理成本。
从实践层面看,2023年,中国太保联合太医管家组建了护工服务联盟,与8家护理服务企业达成了合作。太医管家通过推出的“院内和院后护理服务”以及携手太保寿险推出“百岁居”两项产品,为客户提供高品质、多层次的院内和院后护理服务及居家养老服务。
此外,近期,太平人寿推出了一款税优长护险“太平惠鑫保护理保险”,其不仅能让消费者享受税收优惠,兼顾护理保障功能,太平集团打造的康养生态也能对产品起到服务赋能作用。
另外还有业内人士建议,可以将护理保障引入到重疾险产品设计中,开发“重疾型长护险”。前述陈佳、邹亮的联合撰文中就提及,“重疾型长护险”有望在我国商业长护险市场取得率先突破,一方面“重疾型长护险”可将因重疾引发的失能失智作为保障责任,以重疾发生率作为风险测算和定价基础,能够规避失能失智发生率等长期护理相关数据缺失的制约;另一方面,重疾险经过20余年发展,公众已接受充分的市场教育,更易理解和接受。并且,“重疾型长护险”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80%左右的长护风险保障需求。
护理服务产业链也非常渴望引入保险这一支付角色,来寻求更好地变现。《2023年商业护理服务白皮书》就提及,对商业护理服务企业而言,保险渠道是早中期拓展市场的利器。相比G端需要经过政府监管、采购的层层关卡,保险渠道的进入程序更简单:相比分散度较高的C端渠道,保险客户的密度更高。
由此来看,市场各方参与主体已愈加意识到商业长护险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围绕商业长护险的产品创新与产业融合案例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或许商业长护险的产品创新步伐将会加快,有望成为健康险市场的新增长点。
文章转载自:互联网,非本站原创>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 06-01
- 06-01
- 06-01
- 06-01
- 06-01
- 06-01
- 06-01
- 06-01
最新文章
- 06-01
- 06-01
- 06-01
- 06-01
- 06-01
- 06-01
- 06-01
- 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