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火AI硬件RabbitR1上市了!符合预期,但也毛病不少
上周,Rabbit R1(以下简称为 R1)首批产品开始正式交付。作为AI硬件的又一个明星产品,R1曾经创下了3个月十万台的销量。
R1没有Ai Pin完全抛弃实体屏幕那样大胆的设计,保留了屏幕,同时提高了语音交互的权重:
只需要喊一嘴AI,R1就能执行从播放音乐到打车叫外卖等各类任务,响应效率也基本高于Ai Pin。
正因为如此,与Ai Pin的大规模“翻车”不同,外界对R1评价要好很多。但即使如此,R1也很难称得上AI 硬件的救世主。如果R1定位当作一个助手,R1仍然缺少很多基本功能,包括不能设置闹钟,不能录制视频等。
这并不是R1一个AI硬件的问题。从目前看,AI硬件的与手机之间的差别,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明显,它有的功能,手机几乎都有,它没的体验,手机也都能实现,而且往往还更好用。
在模型能力没有明显突破的情况下,这样尴尬的局面仍然将在相当长时间内持续。
/ 01 / 一个功能不完全的手机
从外观上看,这个亮橙色方形外观的东西很接近现在手机的大小。
R1的高、宽约三英寸,厚约半英寸,重115克,约为 iPhone 15 的三分之二。它有 2.88 英寸屏幕,运行 2.3GHz 联发科 MT6765 处理器,拥有 128 GB 存储空间和 4 GB RAM。
与Ai Pin干掉实体屏幕不同,R1配有一个2.88英寸的屏幕,屏幕右侧有一个模拟滚轮。从体验上看,滚轮操作起来比较顺滑,受到了评测博主们的一致好评。滚轮上方是一个可以 360° 旋转的摄像头,在不使用的时候朝上或朝下,使用的时候可以朝前作为前置摄像头,或是朝后作为后置摄像头。
机身左侧是唯一的一个 Type-C 接口,机身右侧是实体按键,按住就能开启「对话」。在设备背面,还有扬声器开口,底部和侧边还有麦克风、typec充电口和sim卡槽。
当用户不做任何事情时,屏幕会显示时间和弹跳的兔头标志。当用户按住侧面按钮发出命令时,时间和电池电量会逐渐消失,兔子的耳朵会竖起来,就像在倾听一样。
在定价上,R1的售价只有199美元,不到AI Pin 700美元的三分之一 。此外,使用Pin的功能还需要每月24美元的订阅费,而对R1来说,仅需SIM卡或者Wi-Fi就足够了。
功能方面,据创始人吕骋介绍,目前R1共有包括AI搜索、物体识别、图片生成、多语言翻译、语音笔记、录音总结、播放音乐、点餐和打车在内的9种功能。
与Ai Pin备受诟病的响应速度相比,R1将响应速度尽可能控制在用户耐心的容忍范围之内,除了点餐叫车,大部分请求都能在3秒内完成。Mashable编辑在与 R1 的交流中,上至当地的天气,下至有关英超联赛,R1 都能在两秒内给出答案。
作为重要的交互方式之一,R1在物体识别方面的表现也可圈可点。油管上近2400万粉丝的开箱博主@unboxtherapy测试用r1识别眼前的吉娃娃,结果精准。还能阅读手机上密集排版的文章,如此细节识别能力。
但当面对更加复杂问题时,R1表现得就有些“拉胯”了。在Inverse 副主编 Raymond Wong 在使用 R1 识别排列在桌子上的数码设备时,R1很难分辨相机是富士还是徕卡时。同样,识别 iPhone 并不难,但要说出具体的型号,R1仍然很难做到。
如果R1定位当作一个助手,R1仍然缺少很多基本功能,比如不能设置闹钟,不能设置计时器,不能录制视频,不能录制照片,也不能发送电子邮件,没有内置日历等等。显然,当下的R1无法取代手机。
当然,在R1发布的同时,吕骋也宣布了公司未来的一些计划:
最重要的自然是,开发更多新功能。例如闹钟、GPS、购物、更长的记忆能力、增添Spotify创立歌单,以及加入提示词作曲神器Suno等。
此外,Rabbit的目标是今年内向公众推出teach mode,让大家可以“调教”自己的专属r1。但还是会采取先邀请少数人测试的方式分步推出,同时框定一些合规服务。
/ 02 / AI硬件的野心与瓶颈
今年以来,AI硬件成为了一个无法忽视的话题,R1、Ai Pin和Limitless先后上市,且都取得了不错的销量。三个月的时间,r1销量势如破竹冲破10万台,Limitless也在发布两天后销量突破一万台。
但与受到的超高关注度相比,AI硬件们交出的答卷并不算优秀。
比如,AI Pin发布后,就出现了大量测评“翻车”。当 AI Pin 尝试执行看似简单的任务时,它都必须将你的请求发送到 Humane 的服务器进行处理,即使网络通畅,速度也相当慢,环境差一点则会完全失败。
这背后凸显了一个问题:AI 硬件产品们似乎过度沉迷于 AI 创新的标签性,而忽略了产品最核心的价值——实用性和用户体验。
为了追求绝对的差异化,AI硬件极大提升了视觉算法和语音交互方式。它们相信,GUI (图形界面)的效率比不上直接执行代码,注定会死掉。
但问题在于,上述两者交互方式在短期内很难解决信息输入效率低和上下文问题,导致这个产品在很多使用场景下并不成熟。尤其当用户普遍习惯文字+语言这种高效输入方式的时候,用户体验的阈值也被拉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这些AI硬件就更没有优势了。
更不用说,产品能力还会受到模型能力的影响。由于模型本身存在幻觉、延迟等问题,交互过于依赖于模型理解必然使产品在实用性上受到影响。
回过头来看,这一切都源于AI硬件们的野心——挑战手机作为个人算力中心的位置。正如手机厂商不断强调AI手机,是为了证明自己仍然是AI时代个人算力的中心,而AI 硬件想要拿到这个位置,必然要从用户交互到产品设计上做出颠覆。但令人遗憾的是,受限于技术本身的瓶颈,目前这些探索并未取得理想的成果。
可以预见,围绕着交互效率这条主线,个人算力中心的竞争又将重新拉开帷幕。一切正如当初智能手机取代了PC那样。
文章转载自:互联网,非本站原创>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 05-06
- 05-06
- 05-06
- 05-06
- 05-06
- 05-06
- 05-06
- 05-06